三義木雕發展歷程資料參考:木雕博物館 |
|
第一代 奇木禪風 |
起源於日據時代客家民族居住地區,供應樟腦油以日本市場為主,種植茶樹開墾土地,撿捨木頭以天然造型奇木為主體,具有日本禪風風格的木雕品,有不少老虎、鷹等題材的動物雕刻,以及日本人喜愛的七福神雕刻作品。 |
第二代 外銷市場 |
韓戰爆發的1950~1960年間,台灣因中美合作成為重要戰略位置,此時的木雕外銷市場轉為美國。後來 1960年代日本的景氣復甦後,又再度成為三義木雕外銷市場。這個階段由於受美日買主的喜好影響,雕刻風格偏向概念性的寫實。 |
第三代 寫實美學 |
此階段在美學風格上,主要是沿續第二代寫實風格,寫實程度更勝以往。而這時期因台灣經濟大幅成長,木雕作品也在內銷市場開始興盛。這一代作品多為鄉土題材與關公、達摩等人物。 |
第四代 創新未來 |
許多木雕競賽項目與活動從1990年代開始舉辦,包括裕隆木雕金質獎的設立、木雕研討會與交流、木雕嘉年華會、木雕藝術節的舉辦等。而木雕博物館在1995年成立後,更讓三義木雕邁向新里程,可稱為第四代。第四代的創作風格,因深受西方藝術風潮影響,發展出自我意識強烈的個人風格與抽象造型,除了純粹木雕作品之外,還出現結合木雕的複合媒材作品,題材更為寬廣。至於市場上則充斥不少大陸引進的木雕品,正威脅本土創作者的生存空間中。 |